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又称安溪革命委员会,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南永德红色区域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人民政权的一次伟大实践。
1932年4月,中共安溪县委在金谷小溪成立。同月,在永春游击队和安溪游击队的基础上,创建了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安溪县委及其领导的第二支队根据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建立苏区的计划,深入开展武装斗争,不断壮大党组织,掀起了打击土豪地霸、抗租抗捐和分粮斗争的浪潮,使安南永德红色区域逐渐连成一片。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根据厦门中心市委的决定,1932年11月,安溪县委升格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直接领导安南永德四县党的组织和人民革命斗争。中心县委通过一系列斗争,特别是1933年“红五月”和夏季斗争,深入发动群众,使群众的革命情绪大大高涨,党的组织及其领导的第二支队、群众团体组织得到空前发展,中心县委下辖约70个支部,420名党员,共青团发展到100多名团员。1933年5月,第二支队正式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1935年1月改称为中国抗日义勇军西南军区闽南第二支队),辖3个大队,1个列宁队。同月,安南永德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官桥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在此基础上,1933年8月25日,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在安溪东溪召开安南永德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庄严宣告成立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选举产生了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主席及各委员会主席。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东溪陈氏祠堂。此时,安南永德红色区域东起南安诗山、金淘、码头和永春湖洋,西至安溪长坑,北达德化三班、盖德,南至同安梧峰,活动范围达3000平方公里,拥有30多万人口。
在中心县委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安南永德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期间虽然发生“青云楼事件”,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挫折,但是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军事和组织措施,使安南永德地区的革命斗争继续向前发展,并于1934年春,在佛仔格、贞洋等十几个乡村实行土改分田,第一次实现苏区农民“土地还家”的梦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此后,为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及中央主力红军的北上抗日,中心县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安南永德人民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牵制了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和国民党福建保安团、民团等大批反动武装。
安南永德革命战争虽然未能坚持到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是它触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动摇了国民党在这四县的统治,在人民群众中播撒了革命火种和民主意识,为这一地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活动奠定了基础,在泉州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